嬰兒“馬牙”的形成與處理方法
什么是“馬牙”?
“馬牙”是嬰兒口腔內的一種常見現象,通常表現為牙床黏膜上出現的小白點或小突起。這些白點實際上是胎兒在發(fā)育過程中形成的上皮珠。
“馬牙”的形成過程
胎兒在發(fā)育到4-6周時,其口腔內會形成牙齒的原始組織——牙板。牙胚則是在牙板上發(fā)育而成,隨后牙胚從牙板中脫離并逐漸發(fā)育成牙齒。脫離后的牙板通常會被吸收并消失,但在某些情況下,斷離的牙板可能會形成上皮細胞團,其中央部分角化成上皮珠。這些上皮珠若長期滯留在頜骨內,或被排出至牙床黏膜上,就形成了“馬牙”。
“馬牙”的癥狀及影響
- 大多數情況下,“馬牙”不會引起任何不適感。
- 個別嬰兒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局部癥狀,如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通常是由于“馬牙”引發(fā)的局部發(fā)癢或發(fā)脹所致。
- “馬牙”一般不會對嬰兒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隨著牙齒的生長發(fā)育,它們會被自然吸收或自動脫落。
如何正確處理“馬牙”?
“馬牙”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家長無需過度擔心。然而,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 不要用針挑或布擦“馬牙”。嬰兒的口腔黏膜非常嬌嫩,針挑或布擦可能會損傷黏膜,導致細菌感染,甚至引發(fā)口腔炎、頜骨骨髓炎或敗血癥,危及嬰兒生命。
- 如果“馬牙”過大,影響嬰兒吸奶,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處理。例如,可使用2%的紅汞進行消毒后,用消毒針挑破“馬牙”,釋放內容物,通常即可愈合。
常見誤區(qū)
許多家長可能誤以為“馬牙”是一種疾病,從而采取不當的處理方式。事實上,“馬牙”是嬰兒正常發(fā)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理現象,并不需要特殊治療。
結論
“馬牙”是嬰兒發(fā)育過程中常見且正常的現象,家長只需保持觀察,避免不當處理,必要時咨詢專業(yè)醫(yī)生即可。
參考資料
* 本文所涉及醫(y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yī),以線下面診醫(y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