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閉鎖是一種新生兒期嚴重的肝膽疾病,其具體病因尚未明確。早期研究認為該病與胚胎期膽管發育異常有關,但近年來更多的證據支持其為后天形成的疾病。部分患兒出生時大便正常,數周后才出現灰白色大便和黃疸,提示膽道梗阻可能在出生后發生。
病理檢查顯示,膽道閉鎖患兒的肝臟組織存在炎癥性變化,肝門及膽管周圍有炎癥細胞浸潤,伴隨肝小葉微小膿灶或局限性壞死。閉塞的膽管處形成肉芽組織。研究表明,膽道閉鎖與嬰兒肝炎的病理變化相似,僅表現程度不同。
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是膽道閉鎖的主要誘因。常見的相關病毒包括巨細胞病毒(CMV)、輪狀病毒(RRV)、呼腸孤病毒III型和人乳頭瘤病毒(HPV)。
1993年,Schreiber提出“多重打擊”假說,認為病毒或毒素侵入膽管上皮后引發自身免疫反應,最終導致膽管纖維化。先天性免疫缺陷可能使患兒對未知病原體更易感,從而激活免疫系統,導致膽道閉鎖的發生和進展。
母體微嵌合體可能引發移植物抗宿主?。℅VHD)樣反應,參與膽道閉鎖的發生。研究發現,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母體微嵌合體,并與免疫損傷相關聯。
盡管膽道閉鎖通常被認為不是遺傳性疾病,但家族性病例的報道支持其可能與遺傳易感基因相關。這些基因包括DLK1、CTGF、ICAM-1、INV、CFC1、Jagged1和MIF等。
胚胎型膽道閉鎖可能在出生前就已發生膽道系統異常。研究顯示,膽管板重塑失敗可能是導致膽道閉鎖的重要原因。膽管板的重塑過程受細胞凋亡和增生的調節,任何紊亂可能導致膽管閉鎖。
近期研究表明,肝內和肝外膽道的發育來源不同,這解釋了部分膽道閉鎖病例中膽囊以下管道通暢,而肝膽管以上管腔纖維化的現象。產前超聲和消化酶研究也為膽道閉鎖的胚胎發育異常提供了證據。
膽道閉鎖是一種復雜的疾病,其病因可能涉及病毒感染、免疫損傷、遺傳易感性和胚胎發育異常等多種因素。進一步研究將有助于揭示其病因并改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