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父母已經意識到兒童心理學的意義和作用,甚至部分父母還閱讀過相關書籍。然而,很多父母可能并不清楚具體哪些兒童心理學知識是值得學習的。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些父母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讓父母們在閱讀書籍時更有目標性。
心理定勢,通俗來講就是期待效應。它是指人在認知和行為上會受到預先設定的心理狀態的影響。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至關重要。例如,當孩子想要嘗試做一件新的事情時,父母應該放開手讓孩子去做,并且往美好的方面引導孩子發展。就像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學進行實驗,他們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并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有很大的潛力。一段時間后,這些被認為有潛力的學生成績果然有了顯著提高。這就是因為老師對這些學生有了積極的期望,這種期望傳遞給了學生,讓學生也產生了積極的心理定勢,從而取得了更好的結果。所以,父母給予孩子信任和積極的期望,往往能讓孩子朝著父母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它指孩子在經歷某種學習之后,體會到不愉快的經歷,比如多次失敗,導致在情感和認知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狀態。例如,孩子在學習數學時,多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可能就會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學不好數學,從而產生放棄的念頭。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學習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父母可以將孩子的學習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讓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逐步實現。比如,孩子數學成績不好,父母可以先讓孩子每天做對一道難題,當孩子成功做到后,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后再逐步增加難度。這樣,孩子就會在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過程中,重新建立起信心,最終通往成功的階梯。
著名兒童心理學大師皮亞杰的研究告訴我們,要尊重兒童的認知和道德發展。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例如,在兒童的前運算階段(2 - 7歲),他們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性,很難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適當地拿捏處罰和教誨,因為個體存在差異性,不要自立標桿強行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處事。比如,孩子在這個階段可能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認為別人也喜歡,父母不能因此就嚴厲批評孩子自私,而是要耐心引導孩子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綜上所述,父母了解心理定勢、習得性無助以及認知與道德等兒童心理學知識,能更好地與孩子相處和教育孩子,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