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被狗、貓、狼等動物咬傷后,只要及時注射狂犬疫苗,就可以完全避免狂犬病的發生。然而,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臨床數據顯示,即使注射了狂犬疫苗,仍有極少數人可能會患上狂犬病。這種情況被稱為狂犬疫苗失效。以下我們將詳細分析狂犬疫苗失效的原因,并提供相關的預防建議。
狂犬病毒通過傷口侵入人體,通常在傷口停留的時間約為12小時。因此,被動物咬傷后,如果未能在第一時間對傷口進行徹底的沖洗和消毒處理,即使在48小時內注射了疫苗,也可能因病毒已進入體內而導致感染。
對于輕微的咬傷,通常只需接種狂犬疫苗即可。但如果傷口較深或嚴重,則需要在接種疫苗的同時,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這些藥物能夠直接中和狂犬病毒,尤其是在被咬傷后一周內使用時效果最佳。如果超過一周再使用,其效果會顯著下降。
疫苗的質量直接影響其免疫效果。如果疫苗已過期,或在儲存過程中未保持適宜的溫度(如過高、過低或液體疫苗發生凍結),其效力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價格較高的疫苗通常純度更高,免疫效果也更好。
狂犬疫苗的接種有嚴格的劑量和時間要求。通常需要完成5針的全療程接種,并且應盡早接種(最好在被咬傷后48小時內)。如果未按要求接種,可能導致免疫效果下降。
某些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會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例如,吸煙、酗酒、吸毒、過度疲勞或患有腫瘤等情況,可能增加狂犬疫苗失效的風險。
雖然狂犬疫苗是預防狂犬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成功率并非100%。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及時清潔傷口、正確接種疫苗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為重要。
參考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狂犬病事實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