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類涉及肺間質病變的肺部疾病的總稱,近年來在臨床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此病影響了許多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因此了解其病因、癥狀及治療方法尤為重要。
間質性肺炎并非單一疾病,而是涵蓋了約百余種不同類型的疾病,其共同特征是肺間質的病變。根據病因,間質性肺炎可分為兩大類:
盡管名稱中包含“肺炎”,間質性肺炎的發病機制主要并非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而是與肺泡結構紊亂、彌漫性肺泡炎等病理過程相關。
間質性肺炎的發病率約為3~5/10萬,占所有間質性肺疾病的65%左右。此病可見于各年齡段,但診斷多集中在50~70歲之間,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5~2:1。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間質性肺炎中最常見且預后較差的一種類型,其早期病例即使對激素治療有反應,生存期通常也僅為5年左右。
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癥狀包括:
診斷通常需要結合病史、影像學檢查(如高分辨率CT)、肺功能檢測及必要時的肺活檢。明確診斷后,應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進行長期治療。
目前,西醫對間質性肺炎的治療仍缺乏特效藥物。抗生素對大多數病例無效,治療主要以控制病情進展和改善癥狀為目標。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治療可使用抗纖維化藥物(如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但其療效有限。
中醫在治療間質性肺炎方面顯示出一定的優勢。通過辨證施治,中醫采用以下方法:
中醫治療可減緩疾病進程,緩解臨床癥狀(如氣促),改善肺功能和血氧水平,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中藥與激素聯合使用可減輕激素的副作用,同時增強療效。
間質性肺炎的預防和生活管理同樣重要:
間質性肺炎是一類復雜且多樣化的肺部疾病,其治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病因。在醫學不斷發展的今天,通過科學的診斷和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期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