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癥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發生必然有其原因。了解病因是進行有效治療的關鍵。以下是低血糖癥的主要病因及其相關機制解析。
空腹性低血糖通常發生在未進食的情況下,其病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餐后低血糖通常發生在進食后2~5小時內,又稱為反應性低血糖。其主要病因包括:
藥物引起的低血糖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情況,通常與降糖藥物的使用不當有關。
血糖是腦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低血糖時,腦組織依賴于自身及肝臟儲備的糖原分解來維持代謝。然而,腦組織的糖原儲備有限(僅800mg/dl,大腦皮質僅含73mg/dl)。因此,低血糖對神經系統,尤其是腦和交感神經的影響尤為顯著。
低血糖的早期可能導致腦充血和多發性出血點;后期則可能因鈉離子和鉀離子進入細胞引起腦細胞水腫及出血性點狀壞死,尤其以大腦皮質、基底核和海馬區最為明顯。長期嚴重的低血糖可能導致神經細胞壞死、消失及腦組織軟化。
在病理進程中,最初表現為大腦皮質功能受抑制,隨后累及皮質下中樞(如基底核、下丘腦及自主神經中樞),最終影響中腦及延腦活動。腦部細胞的進化程度越高,對缺氧缺糖的敏感性越強。
低血糖癥的病因多樣且復雜,其對機體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尤其是腦部功能。因此,及時識別病因并進行針對性治療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