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營養大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的日常食鹽攝入量普遍偏高,72.6%的居民每日平均食鹽攝入量達到10.9克,部分地區甚至高達19克。這一數據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每日5-6克的標準,超標幅度達到1倍以上。
兒童的飲食習慣通常與父母一致,這導致他們的鈉攝入量也常常超標。長期高鹽飲食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兒童尚未發育完全的腎臟功能。
為了應對高鹽飲食對健康的威脅,中國政府于2010年10月15日啟動了一項為期十年的“減鹽行動”,旨在通過宣傳和政策引導,提倡低鈉飲食,改善居民的飲食結構。
在這一背景下,市場上逐漸出現了適合長期飲用的低鈉礦泉水,為居民提供了健康的飲水選擇。
根據歐美標準,鈉含量≤20mg/L的礦泉水被定義為低鈉礦泉水。而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3年就提出,適合嬰幼兒飲用的水中鈉含量應≤20mg/L。因此,兒童飲用水需要滿足低鈉的標準。
兒童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體內多余的鈉難以被及時排出。如果鈉攝入量過高,會導致體內鈉鉀比值(Na+/K+)升高,從而加重腎臟負擔。
低鈉礦泉水的推廣與普及,為改善高鹽飲食現狀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也為兒童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健康飲水需求提供了科學的解決方案。
鈉是人體必需常量元素之一,但人體對鈉需要量很低。換算成鹽,成人每天只需約5至6克鹽。若攝取過多,易引發心衰、腎功能異常等難以治愈的疾病。全國營養大會數據顯示,72.6%的中國居民每日鹽攝入量在10 - 15g,部分口味偏重省份和地區將近20g。近年來,因鈉攝入過多,我國高血壓患者增多且趨于年輕化,“低鈉飲食”刻不容緩。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2年發起全球減鹽行動,我國政府于2010年10月15日正式啟動為期十年的“中國減鹽行動”。
高品質礦泉水通常含鈉,但長期飲用鈉含量高的礦泉水會增加鈉攝入量和身體負擔。所以,除低鈉飲食外,低鈉飲水也是減鹽行動重要一環。按歐美標準,鈉含量≤20mg/L的礦泉水才稱為低鈉礦泉水。
低鈉礦泉水保留了礦泉水的藥理和保健作用,降低了高鈉風險。它不僅具有普通礦泉水含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的優勢,鈉含量更低,可給身體減鹽,預防高血壓,減少心臟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發病與死亡。全國飲用水衛生組組長朱惠剛曾表示,礦泉水能補充人體所需元素,調節酸堿平衡,是健康飲水之冠,而低鈉礦泉水更是冠中之冠。
市面上的水滿分低鈉礦泉水,鈉含量僅為5.5 - 6.5mg/L,遠優于國際低鈉標準,能有效控制鈉攝入,是珍稀的天然低鈉優質礦泉水。
結論:低鈉飲食和低鈉飲水在減鹽行動中都至關重要,低鈉礦泉水可作為健康飲水的優質選擇。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文中數據來源于全國營養大會等,但未提及更具體公開可查的權威網站,建議進一步查閱專業醫學和營養學資料獲取更多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