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順產的新媽媽們都非常擔心,產后出現月經不來的情況。這主要因為順產后的新媽媽受到體內激素水平恢復期,和乳汁分泌的影響。那么遇到順產后月經不來的情況,我們怎么辦才好呢?
產后泌乳激素持續維持高數值時,即會發生所謂的產后無月經癥。通常稱血中泌乳激素過高的毛病為“高泌乳激素血癥”。哺乳期新媽媽沒來月經,是因為哺育母乳會使血中的泌乳激素升高,使腦下視丘的性腺荷爾蒙分泌素分泌減低或停止,而造成沒有排卵周期不能排卵。大多數人第一次的月經量比平時月經量多,第二次月經就恢復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因此不必治療。而且如沒有身體上的不適感,也是不必處理的。有的會在6個月左右來月經,如果身體不適影響睡眠飲食的話,就需要到醫院就診。
如果是母乳媽媽,泌乳素水平增高會干擾排卵,引起月經不規律,斷奶后月經量增大。母乳喂哺寶寶的新媽媽,排卵及月經恢復較遲,有的要在一年后才來月經。可能是因為長期未來月經,子宮內膜增厚引起的,如果月經量特別大,并且出現頭暈的情況,應警惕,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隨著醫學的發展,選擇剖腹產的產婦,特別是高齡產婦越來越多。因為這樣的生育方式可以減少她們的生育風險。但是,剖腹產不同于正常的生產,產后孕婦的身體機能恢復都不一樣,有可能月經遲遲不來的情況,這時該怎么辦呢?
由于體剖腹產后,產婦因為子宮還沒有恢復好,子宮壁太薄,內激素水平紊亂,卵巢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大部分產婦會出現閉經,或少量月經,月經不正常來等情況,一般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第一次來月經量少,是屬于正常情況的。
產后月經的恢復與哺乳有一定關系。不哺乳的婦女,產后4個月至6個月就可以來月經,而哺乳期的婦女,由于哺乳可減少卵泡成熟的激素分泌,使卵巢受抑制,因而往往會暫時性閉經。如果停止哺乳3個月仍不來月經,應到醫院檢查,尋找原因。
產后月經的復潮個體差異很大,有的產婦產后一個月,月經即可復潮,也有的產婦,產后月經復潮時間在產后一年。如果產后進行母乳喂養,有可能因為激素水平不穩,可能會出現月經不來的情況。產后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注意衛生和飲食,適當的運動增強體質。產后只要有排卵就有可能懷孕,所以產后一定做好避孕措施。
懷孕十二周后,若母親或胎兒有病變的情況,這時必須用人工方法誘發子宮收縮而結束懷孕。相對與人工流產,引產對人體傷害更大,對身體的打擊大,恢復的更慢。所以許多女性在引產后會出現月經不來的現象,那要怎么調理才好呢?
女性在進行引產手術后,月經遲遲不來,可能跟子宮內內膜損傷程度、身體的恢復情況、術后調理不當等因素有關。少數女性由于身體反抗力差的原因,進行引產手術的過程中身體受創大,但是術后身體恢復速度慢,就會出現月經遲遲不來的情況。如果月經超過一個月都不來,建議及時會醫院復診一下穩妥。
引產對于女性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對于女性的生殖系統都會有比較大的創傷。所以,引產以后也要多注意這些事項,全面補充營養,注意衛生,更不能同房(要等到子宮完全恢復以后,最遲42天最長3個月以后),女性引產以后由于子宮和子宮頸都受到了創傷,這個時候如果發生性交,男性的生殖器就會帶入細菌,有創傷的子宮就會容易感染發生炎癥,對女性的身體是種非常大的傷害,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等,年輕的時候也許不覺得,但是年紀大一些就會表現出來。
現代女性,由于氣血虛弱,腎虛,血熱及外傷等原因,在懷孕期間容易發生小產的情況。這對于女性來說,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無疑都是一個極大的傷害,更需要格外的注意小產后的身體機能恢復情況。若小產后出現月經不來的情況,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小產后一般一個月后月經就會來潮,但小產后可能會由于子宮內膜的損傷或者內分泌的失調等情況,會導致月經的短暫失調,這是正常的,恢復期一般為三個月左右。超過的話就需要去醫院檢查了。
可以在月經中期做B超測子宮內膜厚度,必要時做宮腔鏡檢查,如有內膜粘連,可在宮腔鏡下加以分離,然后再用大劑量雌激素促使內膜增長。是否會影響以后妊娠,要根據檢查及治療結果而定。
小產后月經不來的女性朋友們還應該在流產后應重視飲食的補養,這對女性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小產對身體有一定的損傷,丟失一定量的血,加上小產過程中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和肉體上的痛苦,使小產后的身體比較虛弱,有的人還會有貧血傾向。因此,適當的進行補養是完全必要的,而補養的程度、持續的時間,應視小產者的體質、失血多少,全面衡量而定。
產后由于個體的差異,產后月經的恢復都不同,有個別的新媽媽會出現產后月經不來的情況,這其實屬于正常情況。但是,如果產后生理周期長期都是這樣沒有改善,就不正常了。必須要向婦科醫生咨詢,可能有患婦科疾病的隱患。
產后閉經的情況主要見于長期哺乳和產后大出血、感染所致的漢氏綜合征;另外,體內泌乳激素過高也會抑制排卵而形成無月經。
分娩前,孕婦體內的泌乳激素濃度雖然高,但是由于受到雌激素的影響,泌乳激素無法表現其作用。在胎盤娩出之后,泌乳激素的作用因體內雌激素濃度驟減而加強。一般而言,泌乳激素在生產兩周后才會回復到孕前狀態。但是在哺乳產婦體內,泌乳激素不但維持在高于孕前的狀態,而且還因受到寶寶吸吮的反應而增加。哺乳性無月經的低雌激素甚至可維持180天之久。因此只要有哺乳,新媽媽的月經應該不會太早來。當然,不同人的差異性也很大。另外,部分產婦由于哺乳時間過長,結果導致子宮內膜萎縮性閉經。
另一種主要的閉經情況,產生在產后大出血伴休克、嚴重的產后感染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產婦身上。這些癥狀可導致閉經,即所謂的漢氏綜合征,此癥還可累及甲狀腺的分泌功能,出現如消瘦、消化不良、畏寒、乏力、性器官萎縮、基礎代謝低及毛發脫落等癥狀,需經醫生診治。
產后月經不來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視,因為它不僅可能影響女性未來的生育能力,還可能對產后身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以下是產后月經不來可能引發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其相關信息。
頭痛是女性中較為常見的癥狀之一,其發病率高于男性。這與女性特有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與月經相關的頭痛約占女性頭痛病例的20%。產后月經不調可能加劇這一問題,導致頭痛頻率和強度增加。
月經不調可能是某些婦科疾病的信號。例如,可能引發月經性關節炎、月經性皮疹、月經性牙痛、月經性哮喘、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宮頸炎等問題。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這些疾病可能進一步惡化,對女性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脅。
月經不調常常表現為皮膚問題,如色斑和暗瘡。一些女性可能誤以為這些問題僅僅是皮膚問題,而選擇去美容院或使用化妝品進行遮蓋。然而,這些皮膚問題實際上是身體內部健康狀況的外在反映,尤其可能與月經不調或肝功能異常有關。如果不及早診治,不僅可能影響外貌,還可能對整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產后月經不來不僅是一個生理現象,更可能是健康問題的信號。女性應及時關注自身健康,采取科學的方式應對,以保障身體的全面恢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方網站 |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